“孜孜不倦”是他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堪为表率”是同事对他的高度评价;“春风化雨”是他对学生浓厚的关爱;“良师益友”是学生对他真情的称赞。
在教书育人这片沃土上,他一直躬耕不辍,奋力开拓,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与学生零距离接触,从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并展开自己的独立思考,探索着“课堂教学”与“考核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他常说:“只有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发自内心地热爱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才能把教学工作做得精细、扎实、温暖,从而促进学生的长足发展,实现教师‘德为人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崇高追求。”
他,就是信息与数学学院的何先平教授。
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如何吸引学生到课堂上来是一门艺术
“甲乙两位赌徒相约,用掷硬币的方式进行赌博,谁先赢三次就可获得全部赌本。当甲赢了两次,乙只赢了一次时,他们就不愿意再赌下去了,请问赌本该如何分配才显得公平呢?”这是软工(实验)11301班课堂上的鲜活一幕,问题一经提出,便引发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大家踊跃地举手发言,更有自告奋勇者走上讲台,拿起粉笔开始疾书,主动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看着大家侃侃而谈的模样,何教授微微笑着,不断点头示意。他知道,同学们的积极性已被成功调动起来,自己的教学目的也已基本实现了。
软工(实验)班的学生来自全校各个专业,数学基础参差不齐,知识的讲授便略显难度。再加上该门课程的理论知识非常枯燥,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的现象时有发生。面对这样的情况,如何将应用性极强的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便成了何教授日夜思索的问题。根据该实验班成员来自不同专业的特点,何教授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可能性”问题,结合人文、历史等知识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得同学们对课程的兴趣被大大激发。
软工(实验)11301班学习委员李世林感慨:“何教授的授课方式真是别具一格!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完全改变了传统数学课堂沉闷而无味的常态。”听到这样的评价,何教授只是报以谦虚的一笑。他说:“治学贵在用心。我一直相信,只要老师肯在课堂上花功夫,就没有不肯用功的学生。”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比学习本身更重要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何先平教授一直秉承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他始终强调: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学”,学习的结果最终也将体现在学习者身上。何教授更是时常叮嘱年轻的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往往比学习本身更为重要!”
“教学活动绝不是教师单方面的工作,而是师生双方共同努力完成的。教师应该是启发者,更应是优秀教学观念的先行者。”课堂上,何教授总会在讲解关键知识点时稍作停顿,提醒同学们认真做好笔记。他也会留足时间给同学们思考,然后鼓励大家就堂课的内容发言。何教授更独具匠心地提出了“学生讲课”的全新教学方式,让同学们以寝室为单位,思索一个问题,课下查资料做准备,然后给全班带来一堂生动活泼的讲演。
何先平教授所从事的数学基础教学工作,虽然内容略显单调,但他认为“学习”的观念是共通的,因此有意识地援引历史上著名数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将数学研究领域所体现出的发散式思维、缜密的推理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在为应用数学14级研究生讲授《多元统计分析》课程时,何教授就因其生动的讲解、清晰的表达、细致的分析、良好的互动,深受数学学院研究生们的喜爱。
在何教授看来,新时期的大学老师除了具备渊博的知识之外,还应拥有坚毅、自信、踏实等品质,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帮助学生正确地看待人生、认识社会。因此,在课堂上,何教授注意将书本知识与社会人生相连,用自己丰富的阅历,帮助学生在迷惘之时找到目标。何教授用自己超凡的人格魅力感染了无数学子,使他们在接收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熏陶。
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将课堂内容运用到社会生活中
战国著名思想家荀况有云:“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意思是说:懂得许多道理却从不付诸实践,虽然知识很丰厚,也必将遇到困厄。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何教授深知实践的重要性。他注重学生思维的开拓与能力的训练,在保持课程节奏的同时,摈弃了“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通过精心设计思考题、讨论题、论文题,令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力图将学生的视野由课堂延伸至课外。
《抽样调查》是数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主要教授学生依据随机的原则,通过样本调查,运用概率估计的方法,推断有关研究对象的总体特征。该统计分析法因“准确性高、适应面广、实效性强、经济性好”而在生活中被广泛应用。何教授在为同学们授课时,便积极引导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去。他以布置研究论文的形式,要求同学们结合生活实例设计抽样方法,在规定时间内提交作业,并上台做详细讲解。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被有效调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数学1502班乔丹同学回忆道:“在调查商场的盈利情况时,同学们便大胆地走上了街头,统计人流量、分析进货渠道、归纳货物种类、讨论布局结构……”学生不再受书本惯性思维的拘泥,根据自己的观察去思索去探寻,在实践中加强运用并掌握所学知识。与此同时,师生共同思考,相互补充,变“单向输入”为“双向交流”,相得益彰。
苦心孤诣,弦歌不辍:创新课程考核机制,提升实际教学质量
如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学生的长远发展,一直是何先平教授关心与思考的问题。近三年来,何教授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教学上,不断尝试着“教学方式”与“考核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针对一年级学生对大学学习方法尚未完全适应的特点,何教授在日常教学以及期末考核中采取了新的措施:学生的期末成绩由“平时成绩”和“卷面分数”两部分组成,前者占总分的40%,后者则占60%,满分均为100。
值得注意的是,在“平时成绩”这一板块中,何教授所采取的考察方式更加多元化:第一,到课情况与平时作业20分。第二,随堂进行3次开卷小测验,每次20分,共计60分。第三,课程结束的前两周撰写一篇小论文,满分20分。
学生若想取得好的平时成绩,虽然过程变得稍难了些,但何教授也有着十分人性化的关怀。例如,他在第一堂课就会向同学们宣布纪律,缺课与缺交作业的情况不得超过3次,否则将会失去考试资格;随堂测验的时间与内容会提前一周告知学生,让同学们有充分的准备时间;小论文的内容不拘泥于学科范畴,既可以是学习的感受与体会,也可以是课外知识的习得,但必须原创,不得抄袭。
何先平教授的教学方法与考核模式改变了过去“一考定成绩”的固有套路,将平时考察与期末考试有机结合,既使学生感受到了来自课堂的压力,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而得到了广大师生的高度认可。以《数学分析》这门课程为例,由于实行人性化的考核制度,2015-2016学年度何教授所带的4个班128名学生中,只有一人总成绩不及格。
信息与数学学院潘大勇教授说:“何先平教授十分关注学生的‘学’,始终认为学习是一个生态系统。他的教学设计实现了‘教辅相结合’的目的,形成了‘课前、课中、课后’的整体构架,是‘有重点,有难点’的良好体系。”
赞声不绝,归之若水:醉心于教学改革,源于对学生发自肺腑的爱
“每次路过何教授的办公室,总能看到他抱着一摞作业薄,伏在案前认真批改。由于实行全新的考核模式,何教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常常会加班至深夜。” 数学1501班肖扬同学回忆道,“何教授从来没有一句抱怨。除了认真批改作业,他还会统计、观察同学们的期末成绩及格率,仔细分析大家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为改进授课方法和考核模式提供详尽的参考。”
信息与数学学院李正耀教授说:“何教授为人谦逊平和,做事认真踏实,教学方法独树一帜,在师生间的威望很高。” 近几年来,何先平教授两次获得新葡萄娱乐app官方教学质量优秀奖,2014年被评为“优秀教学管理工作者”,在学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屡获高分。面对累累荣誉,何教授却说:“对教学工作尽心尽力是教师的本分,学生的认可比任何荣誉都来得珍贵。”
一番辛勤的耕耘,一片真情的浇灌,一阵醉人的芬芳——何先平教授用自己内心深处对学生的浓浓的关爱,以及对教育事业高度的责任心,勤勤恳恳,甘于奉献,勇于创新,赢得了师生的共同尊敬,谱写了桃李天下的绚烂。(记者 万钰)
(编辑 陆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