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始终是计算机科学学院教书育人的核心与灵魂。计算机科学学院一直坚持将立德树人贯彻到课堂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在思想与专业建设相结合的道路上,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构筑育人大格局,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内容中,从而春风化雨潜心育人。
领导教授带头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
崔艳荣教授作为学院院长,亲临一线深入课堂,她在《计算机新技术专题》中主要围绕互联网+技术生态圈,分六个方面介绍目前IT行业最新的研究方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和移动网络。在讲到物联网技术的时候,她围绕当时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的“智慧地球”新战略和温家宝总理提出的“感知中国”等展开物联网的介绍。同学们对我国在IT行业的进步听得信心满满,对我国在物联网方面取得的成绩充满了自豪。崔教授在解疑释惑、凝聚共识中不断给学生以思想启迪和文化滋养,同学们不仅掌握了专业知识,拓宽了视野,并且牢固树立了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研究生们在毕业典礼上齐感言,“把握历史潮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钟宝荣教授负责《数字图像处理与分析》这门课程,为了吸引同学们的兴趣,钟教授结合当前疫情介绍了图像处理与分析技术从军事到民用、从医学到生活等方面的发展过程,结合当前新冠肺炎的诊疗手段CT图像识别和图像分析技术,要求同学们潜心学习,掌握技能,用知识与能力像钱学森、钟南山那样为祖国效力,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为国分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年轻教师迎头而上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人这个中心,做到以人为本、立德树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只有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在教书育人的大舞台上不断给学生以思想启迪和文化滋养,才能培育徳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作为年轻教师,张健副教授在研究生课程《高等计算机系统结构》里讲授了关于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计算机体系架构的历史演变、IC芯片设计与未来发展趋势等。特别提到了为中国芯片事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工程院邓中瀚院士、中科院胡伟武教授的功勋事迹,号召大家将思政理论与学科最新动态相结合,紧跟学科前沿、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来树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全方位提升自己的科研素养与实践能力。同时教育同学们,不论何时何地都要坚决用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投身学习、坚决和伟大祖国站在一起。
作为物联网副主任,白凯博士负责硕士研究生《高性能计算》这门课程,高性能计算机在密集计算、海量数据处理等领域不可或缺,对于保障我国国防安全、促进科学研究及产业发展具有直接推动作用。中国可以说是“佼佼者”。“天河一号”、“天河二号”、“神威·太湖之光”等超级计算机都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具有代表性的高性能计算机,但是目前我国在高性能计算方面的人才与美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他希望同学们能够脚踏实地,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努力夯实自己的基础知识,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紧跟新技术发展,在高性能计算领域做出自己的贡献。
践行立德树人使命焕发课程思政魅力
计算机学院还有很多老师参与到“思政育人”的课堂改革中。肖晓玲教授在《信息安全》课程中围绕信息安全的基本原理和安全技术展开教学,同时结合信息安全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解决方案,对信息安全的最新技术等专题进行研究和讨论;叶青老师在《机器学习》课程中围绕机器学习的基本方法和典型算法展开教学,培养同学们成为数据分析类人才;李梦霞老师的《应用数值分析》课既有抽象性、严密科学性,又有应用广泛性、高度技术性和实用性的特点,重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实践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传授教学内容和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计算机科学学院全体老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家国情怀、人道精神、团结精神、奉献精神、科学精神等要素融入各门课程之中,提升课程思政实效。
桑昊是计算机科学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他便第一时间报名加入到社区疫情防控队伍中。“虽不能像医护人员一样冲在最前线,但我可以尽自己的力量守护我乡。”
“舟循川则游速,人顺路则不迷”,计算机科学学院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从而春风化雨、入脑入心。学院上下一条心,坚定信心,坚持在课程思政道路上不断探索,以德树人、以德育人,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更好地担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更好地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好地服务大局,不断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计算机科学学院供稿)
(编辑 张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