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红星
1943年12月3日,开罗会议结束后正式发表的《开罗宣言》,确定了战后对日本的一系列惩处措施,包括要求日本归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陆续从中国掠夺的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允许朝鲜独立,会议还讨论了同盟国坚持长期作战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等。为此,蒋介石在12日4日的日记中写道:“昨日,发表开罗会议公报以后,中外舆情无不称颂为中国外交史上空前之胜利。”与此相对应的,那张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和宋美龄在开罗会议现场谈笑风生的照片更是给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我想,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都相信,作为国民党领袖的蒋介石是唯一能够代表中国与日本抗衡的人物,中国似乎一下子获得了和英、美、苏大国平起平坐的殊荣。
但是事实上,历尽沧桑的中华民族,虽然以巨大的牺牲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以及中国的抗日战争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人类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贡献从来就没有提高到应有的认识高度,受到应有的重视!有人认为这是战后冷战思维的影响,也有人认为是我们的宣传不够等。不管理由如何,历史终究要剥去层层迷雾,回归到它的本源。英国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拉纳•米特(Rana Mitter)所著《中国,被遗忘的朋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以下简称“该书”)就是一部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抗战史,它为我们揭示了逐渐真实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给了世界一个公正的说法。
首先,作者认为,中国人民进行的抗日战争,“不仅仅是为了国家尊严和生存,还为了所有同盟国的胜利。正是在那场战争中,东西方一起抗击了有史以来最黑暗的邪恶力量。”
众所周知,日本从明治维新后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它从一个落后的国家开始步入现代国家的行列。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日本在获得军事上的胜利的同时,其政治图谋和领土野心也进一步膨胀。中国民众看到从台湾、澎湖列岛到东三省领土的逐步丧失,看到不可一世的大清帝国逐步崩溃,看到朝野上下包括后来的知识分子和一些“革命者”不得不开始对这个曾经的“岛国”刮目相看。中国民众逐步看到,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计划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资源需求,而是赤裸裸政治野心、军事扩张、领土侵略,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与此同时,欧洲的意大利在墨索里尼的掌控之下,希特勒的纳粹党将德国塑造成为一个独裁的国家,支撑它们的是暴力和法西斯主义。而所谓的民主国家英国、法国站在场外,美国的富兰克林•罗斯福也刚刚再次当选为总统。虽然还没有一个事实上存在的同盟(包括后来的轴心国),但以日、意、德为代表的法西斯力量,已经开始用野蛮的战争、赤裸裸的侵略瓜分世界版图,建立各自的势力范围。它们挑战人类的良知,毁灭着世界的未来。中国人民虽以3500万军民的巨大牺牲,历经8年,对付当时已经是高度军事化、技术先进的日本,使得日本从战略上无暇开展对苏联、东南亚以及美国的进攻。遏制了法西斯力量的纠结联合,避免了人类历史上的大灾难,中国的贡献不可忽视,中国的作用不容低估。对此,该书认为,中国在这场战争中的贡献“与美、苏、英三国地位同等”,这个评价应该是恰与其份的。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也认为,“一般来讲,大国的标志是有能力打赢战争。”中国人民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就是一个大国对人类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贡献,应该获得应有的地位和尊重。
其次,该书客观全景式地描述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从“七七事变”到“淞沪会战”,从“南京大屠杀”到“重庆大轰炸”,作者通过大量的笔记资料和当事人的叙述描述了日本侵略者的残忍和无耻。如写到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时候,作者援引战后远东军事法庭的判决书中写道:“同时,还发生了许多起强奸……在强奸过程中,还发生了多起变态和虐待行为。许多妇女在强奸后被杀,他们的尸体被烧毁。在日军占领后的第1个月里,大约共发生了2万起强奸事件。”作者揭露,这种暴行没有被“阻挠”,反而被当成一种“奖赏”,他援引美国基督教南京青年会牧师费吴生的日记指出:“在整个现代史上,没有一页如日军在南京的暴行这般黑暗。”作者也讲到了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如“淞沪会战”、“血战台儿庄”。在写这次战役之前,“日军希望最多投入40万兵力就摧毁镇守华东和中原的中国军队”,但“台儿庄城内,每天都上演着极激烈的巷战,空前的争夺巷战,不止争夺一街一巷,即一院落和一间屋子,谁也不肯让过谁……有时彼此同时挖洞,同在一堵墙打洞,彼此见面,就互敬以手榴弹。没有手榴弹,就用嘴咬。”台儿庄胜利,“是日本在中日战争中第一次遭遇的巨大失败”,它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志。该书也讲到了国共两党的合作与抗战,如蒋介石对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的指挥,如共产党在军队指挥的平型关大捷等。对于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作者也给予了一定的评价。当然,作者似乎更加偏重于讲述蒋介石,包括他对武汉失守后的长沙大火、黄河花园口决堤,甚至对汪精卫集团的态度等。当然,该书还有值得充分肯定的是,关于战争对中国普通民众的伤害,给予了充分的描述和记载,如作者关于“南京大屠杀”、“花园口决堤”、“重庆大轰炸”、“河南大饥荒”的描述等。战争对中国人民的伤害是无法形容的,留守的人民在恐惧中生活,流亡的民众一次次把生存的希望抛洒在远方。混乱、饥饿、疾病、死亡始终伴随着中国民众,而且灾难随时都会降临。
再次,该书把中国的抗日战争放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背景下作了细致的研究,这是许多历史学家包括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的历史学家鲜少做到的。如通过“珍珠港事件”的记载,表明了美国被迫对日宣战,中国开始与美英的结盟的过程。再如,中国对缅甸的远征,固然有中国军民的又一次牺牲,但也说明中美的同盟,有力遏制了日本的“南进”野心,保障了同盟国“先欧后亚”战略的实施。该书记载了国民党政府包括蒋介石参加开罗会议等一些国际活动,虽然包括《开罗宣言》在内的成果没有维持太久,但该书肯定地表示,中国的一系列外交活动,表明中国为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主动作为,同时也表明中国的大国地位在国际上开始得到提升。
最后,该书分析了西方国家包括同盟国对中国的态度,描写了中国军民的孤军奋战。这从另一个侧面指出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没有受到重视甚至不自觉的被弱化的原因。该书写道:“西方势力为了从中国获取利益。曾一度干涉中国内政,但在这一阶段它们却几乎没有提供什么帮助。”该书举英国为例说明,英国“插手干预此事”对保护英国“在远东重要的政治和经济利益有害无益”。英国政府认为,他们应该“保护英国在华北(天津海关不在此列)的特殊利益,除此之外则保持观望态度”。在中美英开始所谓的结盟后,中国也始终处于受“侮辱”的地位。如:“美国总统要求中国对结盟表示支持但不要大张旗鼓地庆祝”,因为他们担心“美国领导人对于国内会如何看待新同盟仍感到紧张,也不愿意让他的选民看到中国重庆那些兴高采烈的人群”。美国如此,英国也差不多。该书援引蒋介石的日记指出,“英国人没有认真对待中国,中国的下一代应当理解这种忍辱建国的不易。”该书进一步分析道:“问题的根源在于,中国人和西方人是从完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中国所扮演的角色的。对于西方盟国来说,中国是恳求者,是一个被打垮了的国家,等待着美国和英国把它从日本人手中拯救出来。但在蒋介石和许多中国人眼里,中国是第一个奋起反抗,也是最坚决地反抗轴心国侵略的国家。尽管有无数次将被迫投降,但中国在外部援助希望渺茫的前景下仍然坚持抗战,那么现在它理应被当作一个平等盟友来对待。”该书用大量的篇幅表达了中国抗战的重大意义。如:“美国知道,如果中国失败,那么原本受到国共两军牵制的60多万日军将会投入太平洋战场。因此,‘让中国继续处在战争中’是美国的迫切需要。”作者还分析了中国在这场战争中不被重视甚至被忽略的原因。“各方(这里指西方国家、中国大陆、台湾)对这场战争的解读均采取了冷战时期的态度。”这当然也包括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贡献一样。在谈到国民党政府时,作者提到:“欧洲第一的战略意味着需要以最低的代价把中国留在战争中,而蒋介石就曾一再被迫把自己的军队按照有利于盟军地缘战略利益,却有损于中国自身目标的方式投入战场。”
当然,本书还有一些缺憾,如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作用的发挥,包括动员全民族参与抗战就着墨不多,对中国共产党倡导的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以及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动员也缺乏认真的思考和研究,而这恰好是中国人民最终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群众基础、民意基础。
2014年3月2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的演讲中说道:“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和平崛起的中国不会去威胁世界,也不会纠缠翻查历史的旧账,但是厘清历史的迷雾,还中国一个公正,不仅仅是历史学家的责任,也是为了让爱好和平的世界各国人民相信人间正义并获得不断前行的动力。(本文转载自《凤凰读书网》)
链接:
http://book.ifeng.com/a/20150813/16881_0.shtml
(编辑 胡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