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新葡萄娱乐app官方新闻网!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老板新葡萄8883国际官网下载要闻 >> 正文
老板新葡萄8883国际官网下载要闻

【长江讲坛】第24讲:麦康森院士视野下的中国水产养殖

发布时间:2017-11-13 作者:admin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记者 李胜杰 张昕悦/文 徐健剑/摄)11月10日上午,西校区农科大楼一楼报告厅座无虚席,学术氛围浓郁。步上“长江讲坛”,中国工程院麦康森院士激情开讲题为“中国水产养殖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的报告,吸引了动物科学学院及其他农科师生近600人认真聆听。

报告会上,麦院士“开门见山”——中国水产养殖面临哪些挑战?通过展示世界粮农组织2016年发布的全球水产产量数据折线图,麦院士介绍,自1985年至今,世界水产捕捞产量已没有明显上升,而水产养殖产量却快速增长,二者比例几乎接近1:1,尤其我国水产养殖产量目前占整个水产产量的比例已经达到74%。如此快速的发展就必然带来一系列挑战。

有反对者提出,作为最大的水产养殖国,中国的水产养殖是对世界野生渔业资源的破坏。他们认为,中国水产养殖量如此巨大,必然要消耗大量的用于生产饲料的鱼粉、鱼油等。而来自不同的声音,如国际鱼粉鱼油协会则认为,这种结论言过其实,根据他们的数据,中国用于水产养殖的鱼粉鱼油量要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麦院士通过引用科研文章、新闻、产业协会数据等引入了关于中国养殖水产养殖利弊的争论。

也有反对者认为水产养殖威胁食品安全,导致环境污染。麦院士认为此观点显然过于极端,也缺乏全球视野和长远眼光。他说:“我们不能忽略全球人口的快速增长,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乃至对健康食品的追求。”他说,人类的祖先也并不是一开始就饲养动物和种植农作物,但是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当自然野生资源不能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时候,那么种植和养殖活动就产生了,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必然结果,就像人类种植水稻,养猪、牛等动物一样。

“正因为如此,中国的水产养殖应该受到表扬和推崇,而不是非议。”麦院士说,由范蠡写的《养鱼经》可以追溯到2400年前,中国不仅渔业养殖历史悠久,而且也是最早实现养殖产量大于捕捞产量的国家,在2009年养殖产量即达到了渔业产量的70%。尽管如此,根据2014年统计数据,中国鱼产品的人均占有量却只有9.5千克,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1.3千克。

麦院士强调,得益于水产养殖,我国的渔业捕捞量近几年并无明显增加。而且不同于其它国家,中国养殖的鱼类多是滤食性和草食性的鱼类,因而降低了对鱼粉和鱼油的依赖。中国消耗鱼粉和鱼油的投入量和养殖鱼类的产出量的比例可达到1:3.2,和其它许多国家相比,中国反而是低投入高产出的国家。中国的水产养殖不仅为人们提供了食物,还提供了就业,增加了收入。正如《自然》杂志文章指出的,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水产品的需求,除了养殖,别无他途。通过一组组数据,麦院士向师生们道出了我国为世界水产养殖所做出的巨大贡献。除了反对者的声音,缺地、缺水、缺饲料原料、缺现代工程化养殖技术、缺乏消费加工后水产品的习惯、缺乏劳动力、缺良种、缺良药、缺品质保障、缺足够的食品安全保障,这些水产养殖中所面临的种种挑战,麦院士娓娓道来。

面对各种挑战,只要依赖科学的管理与技术的进步,也必然迎来发展的机遇。麦院士对未来水产养殖的发展充满了期待,如利用工程化全循环养殖技术核心——水处理技术、开拓离岸深海养殖空间、利用“一带一路”国家对水产品的巨大市场需求等,同时在养殖规模、技术、资本等方面我国都有一定优势。

短短一个半小时的报告,麦院士展示了我国水产养殖的现状和未来、挑战与机遇,赢得了现场师生的阵阵掌声。

“养殖鱼类和野生鱼类是否存在营养差异?”“水产养殖后的粪污如何处理?”互动环节,师生踊跃提问,麦院士和大家共同探讨,气氛非常活跃。

互动环节结束后,学生代表为麦院士献上了鲜花。副校长周思柱为其颁发“长江讲坛”杯。

报告会后,麦康森院士接受了学生记者的访问,并欣然题词。

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副院长张文兵教授,科发院、人事处、动物科学学院、园林园艺学院等单位负责人参加报告会,报告会由科发院院长许晓宏主持。

麦康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水产学科带头人。曾任青岛市政协副主席、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现任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水产学会副理事长、国际鲍鱼学会理事和国际鱼类营养学术委员会委员。一直从事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国家“973”、“863”、科技攻关(支撑)、农业专项、农业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0多项,在探索我国水产动物营养研究与饲料工业发展模式,构建重要养殖代表种的基础营养参数公共平台,研发环境友好型高效渔用配合饲料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发表SCI收录论文150余篇,主编专著3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8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一等奖3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200余名。

(编辑 胡红霞)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