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阳光号列车”阳光行2014暑期支教活动
□学生记者 郑智友
今年5月,“阳光号列车”积极响应团省委建设“希望家园”活动的号召,组建了阳光暑期支教团。这支由18名志愿者组成的支教团在经过严格的培训后,于7月14日前往山区、库区、老区、边区四区合一之地——通山县燕厦乡,开展为期一个月的阳光行暑期支教活动。
7月15日下午,“阳光号列车”暑期支教开学典礼在燕厦乡新庄小学举行。燕厦乡党委组织委员兼团委书记吴海舟、副书记赵海涛、新庄小学校长石卓明等领导,支教团全体队员,89名留守儿童及部分家长参加了开学典礼。开学典礼后,89名学生按年级分成6个班级。随着活动的开展,报名人数不断增加,最终增至104人,远超过学校原有的在校学生人数。
用心教学,成长快乐共分享
为了给孩子们带去不一样的学习生活,支教期间,志愿者们不但开展了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同时还开设了妙趣横生的素质拓展、普通话、舞蹈、书法等课程。在每天的支教生活里,志愿者们坚持每天晚上备课,写日记,开总结会,同时为孩子做相关档案。在姚雨萌的支教日记里有这样一段话:“邓福坚,由于家庭的原因,性格比较孤僻,较少与他人沟通交流,对于他一定要多一些耐心,多一些方法,争取能够走进他的内心,和他成为朋友,帮助他树立乐观的生活态度,让他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以心待人,感动留存,志愿者们的身影在孩子们的眼中闪亮。有带着受伤的手臂上课,被孩子们称为“最美教师”的马文霞,有中暑了还坚持上课的谈宇庆,有坚持一个月为女教师们排忧解难的钱豪等。
学生的安全问题更是志愿者们心里紧绷的一根弦,为了更好地保障学生的安全,他们组成路队护送小组,坚持每天把每个孩子安全护送到家。尽管天气炎热,尽管路途遥远,为了孩子,志愿者们也从不懈怠。
家校联合,孩子发展齐助力
对一个学生的培养仅靠学校和老师还不行,家庭的教育同样重要。为了更好地发挥家校联合的教育模式,助力学生的后续发展,教师们在支教之余对学生进行家访调研,亲自到学生的家中了解情况。同时向村民们普及教育理念,让他们重视孩子的培养,关注孩子的成长。
志愿者们在支教期间共进行了10次家访,发放了10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89份,并对特殊家庭材料整理,进行档案汇总,再通过村委会深入调查了解,呼吁社会给予帮助。在支教团的努力下,他们先后为新庄小学的学生们募集到价值7400元的150套文具、书包及价值8000余元的两套净水设备。“孩子们终于能喝到放心水了!”石校长满脸欣喜地感叹道。
心怀感恩,淳朴乡情永不忘
支教是智力和体力的付出,而后勤则是志愿者们能够始终保持活力的强大保障。在山里支教购物不方便,有时甚至得花费一两个小时外出采购,许多知晓该情况的村民都自发的将自己家里的菜、鱼等送给志愿者们。“有时实在不好意思,给村民们钱,村民们都不收,实在拒绝不了的,也只是收一点点,都是半卖半送的。”负责采购的钱豪说。
在支教活动进入尾声时,志愿者们很想尝尝当地的特产包坨,但由于包坨制作较为复杂,村里一般只有在逢年过节时才会做。村民们得知后,主动承担起制作的任务,经过两天的努力,村民们给志愿者们送去了热腾腾的包坨。吃着包坨,望着村民脸上朴实的笑,志愿者们的眼睛里不时地泛出泪光……
支教结束后,村民代表送上“情深似海,恩重如山”的牌匾,以此来表达他们的感谢之情。当支教团离开学校时,当地村民和学生聚集在学校门口,放起鞭炮,久久不肯离去。
此次活动,不但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还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鼓励与支持,支教期间团省委领导来学校进行实地指导,对活动高度赞扬。同时,荆楚网、通山政务网、通山教育信息网、荆州晚报等多家媒体关注并报道此次支教活动,随着媒体的关注,活动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也引起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留守儿童、关爱留守儿童。面对记者的采访,志愿者们异口同声道:“阳光之行,我们在路上!”
(编辑 胡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