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文理学院 魏小琳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1年11月16日
当下的高等教育,已经成为群众议论的热点:教学质量问题、办学行政化问题、专业设置问题、学术道德问题等。在“诊断”这些问题时,笔者认为,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当下的大学“漠视”了“学”,可以借用诗人纪伯伦所言来形象概括:我们已经走得太远,忘记当初为什么出发。
大学的关键字在于“学”字,这是由大学的属性及大学的使命决定的。引用张楚廷先生的话说:大学的一切几乎都姓“学”,大学由“学”字而组成——大学里的时间是为“学”而存在的,分别叫学时、学期、学年,不同学段构成不同学制;人进入了大学就成了学子,教师是学者,学校因此而成为学府;学生在大学,取得的是学籍,获得的是学历,增强的是学力;学校设置了各类的学科,各学科聚集形成了学群或学术团队;大学里学的是学问,基本活动是学术,完成的是学业,计量单位叫学分,甚至连学校上空飘荡的风也有特别的称谓“学风”……毫无疑问,大学最基本的责任就是让人“学”起来。看一所大学像不像大学,就看她是否真正“学”起来了。但是,如何让大学真正“学”起来,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必须做到四句话:学生为本、学术为本、学者为本、学科为本。
坚持以学生为本。许多大学都在说“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其实,“一切为了学生”真正的要旨在于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大学工作的出发点和终结点,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服务学生;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学生是人”,在具有作为一个“人”的权利的同时,应该具有作为一个“学生”的学术权利,这些权利诸如选择权(专业选择权、课程选择权、教师选择权等)、发展权(自我表现权、犯错权、娱乐权等)和民主权(自主管理权、知情权、监督权、评教权等)。大学应以学生的权利为本位,而非以学生的义务为本位去设计相应的制度,革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引导学生“从做中学”。
坚持以学术为本。大学是一个学术组织,大学的主体资源是学术资源,大学依靠其学术资源为社会提供教育服务并取得其社会存在价值,大学的成就需要学术。学术活动不仅仅是科研,教学研究同样是学术。学术活动不仅仅是教师的学术,同时还有学生的学术。对学术的尊重、维护和保障,是大学和社会应有的理念、义务和责任。在大学,应坚持民主管理,大学学术活动的探究性、自主性和科学性的特点,要求大学应具有宽松、自由和民主的学术环境,没有学术自由,就没有思想的开放和学术、科技的创新,大学也就失去了其独立存在与发展的价值和动力源泉;在大学,应坚持教授治学,充分发挥教师特别是教授在学术事务、业务工作中的主导地位,使专家、教授在学术领域和专业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在大学,应建立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并行的二元治理结构——学术权力来源于学术人员,行政权力赋予围绕大学目标对大学进行管理的管理者,两种权力中应以教授为核心的学术权力占首要地位,大学的行政权力越是有效地保障学术权力的正常行使,就能越有效地保证自身功能的充分发挥;在大学,应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依法行政、依法治校,建立公正、公平、规范的内部管理机制,培养师生的制度意识,用制度保障公平、民主、竞争的学术环境。
坚持学者为本。何谓学者?通用的定义是以学术为业的人。“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竺可桢先生在浙江大学就任校长演说中开宗明义地说,教授是大学的灵魂,大学的一切活动声誉取决于教授。毫无疑问,在大学里,学生优先,学者优先,管理人员最优先的事项是确保学生和学者的优先。大学里的工作,要凸显学术活动的地位和作用,积极为学术活动服务,明确了这一点,我们的工作才不会成为“温水煮青蛙”。大学的水平和品位,反映在大学对学者的态度、对学者的尊重。一个教师的成长和发展绝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事,教师在学业、职称、学术发展上的要求也是学科发展、大学发展的需要,大学管理应围绕主动激发和满足教师、学者的成才需要展开,用好的政策和机制去提高教师、学者在学术上的抱负。当然,教书者须先强己,育人者须先律己。大学应致力于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学术风气看似无形,却对学术环境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大学的魅力在于她特有的学风校风,这种学风校风可以无声无形地飘拂在校园的每个角落,让师生感受到,成为大学的灵魂。
坚持学科为本。学科与专业到底谁先谁后?这一问题在大学有不同认识。追溯大学的起源,学科先于专业,学科是专业发展的基础。只是中国大学的建立总是政策推动,尤其是后发的新建院校,几乎都是先设专业招生,再进行学科建设,所以才给人以“先有专业后有学科,没有学科也可以有专业”的错觉。专业是基于劳动分工而产生的,是与社会分工相对应的。专业划分源于具体社会劳动或某类职业,因此,“专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潘懋元先生语)。从知识形态上看,学科是基于有效生产、传播的知识分类,是一门门领域清晰的知识体系,源于知识劳动的分工而得以发展,因而是大学的细胞。学科对专业的影响是通过课题、课程产生的,本科生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向学生提供课程,提供丰富的为数众多的课程。学科水平是开发课程的决定性因素,课程的数量和质量基本上取决于学科水平,强大的学科决定强大的课程。所以说,随着大学水平的由低到高,专业受学科的影响就越来越大,高水平的学科才能办出高水平的专业。当然,学科并非影响教育资源的唯一因素,但却是重要因素。所以,建设高水平的学科才能形成办学特色,“大学的特色只能由高水平的学科来显示,否则,特色之说就会像一块遮羞布。任何低水平学科都不能因为‘你无我有’而称其为特色。”(张楚廷先生语)
如何让大学真正“学”起来,相关的话题可以说上无数。总之,在大学,学生是标志,学科是核心,学者是关键,学术是基本,学风是灵魂——只有当大学中的每个人都魂系于此且身体力行时,大学才能真正“学”起来。
(责任编辑 一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