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与新媒体学院党委
守护民族精魂,赓续中华文脉,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时代使命。“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风雨二十载,新葡萄娱乐app官方人文与新媒体学院传承弘扬“尊道贵德、慎思笃行”院训精神,坚持守正创新,突出凝心聚力,履行使命任务,不断谱写人文化育新篇章。
自2003年新葡萄娱乐app官方合并组建以来,新葡萄娱乐app官方人文与新媒体学院(前身为新葡萄娱乐app官方文学院)在原荆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的基础上,整合湖北农学院的部分师资力量,学科建设逐步发展,学院实力不断壮大。现有专任教师中,教授、副教授3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9人;校级学术带头人5人,校级学术骨干3人,2人入选学校“长江人才”计划;聘请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日本山口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国内外高校7名楚天学者为本院兼职教授。
着力学科建设 增强专业实力
20年来,学院一直将学科专业建设作为发展的核心。中国语言文学和中国史相继获批湖北省高校重点培育学科。2006年获批专门史二级硕士点,2011年增列为中国史一级硕士点,2018年获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硕士点,2019年获批学科教学语文与历史专业学位方向,学院的人才培养类型与层次不断丰富。
坚持以楚文化研究为重点,凸显学科特色。新葡萄娱乐app官方地处荆州,楚文化根基深厚。2003年4月,在1992年荆州师院研究荆楚历史与文化的学术机构——荆楚文化研究所基础上,湖北省教育厅批准成立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荆楚文化研究中心。2015年4月,学校整合校内外学术资源组建成立了楚文化研究院。目前,研究院恪守“研究荆楚文化,探究学术源流;服务地方经济,弘扬民族精神”的宗旨,全力培养荆楚文化专门性人才,不断提炼荆楚文化的核心要素,已从历史学单一学科向语言、文学、艺术、体育、园林园艺等学科辐射。先后编辑出版系列丛书《荆楚文化研究丛书》三辑共21部学术专著,成为国内楚文化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品牌;《楚国思想与学术研究》一书被纳入《世纪楚学》丛书出版,获得第九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并被选入《楚国文化研究丛刊》在台湾出版繁体字版。
激发教师的科研热情,成果产出丰富。先后承担各类各级项目200多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6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10项、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30余项,国家语委语报工程项目15项。发表科研论文近千篇,其中核心以上期刊论文300多篇,出版专著50多部,其中在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国内著名出版社出版专著十余部,主编教材5部。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10人次,获厅局级奖励20余次。科研成果转化50多项。
全力教学教育 提高教学能力
学院现开设汉语言文学、历史学、网络与新媒体、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编导5个本科专业。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历史学专业是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广播电视学专业是湖北省“荆楚卓越新闻人才”协同育人计划建设专业。
二十年来,学院始终以优质的课程建设推动专业建设,以专业建设助力本科人才培养。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7门。《人文素质教育》《楚国史》《唐诗宋词人文解读》等获批省级“双万”课程,《中外文化精神十讲》获批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古代文学名著研讨》获批校级新生研讨示范课,《楚国史》《语言学专题研讨》《楚辞研究》等课程获批为校级学科前沿示范课,《楚文化研究》《语用学》《民俗学概论》《语言学概论》先后获批校级双语示范课。杨名老师获湖北省第六届青教赛二等奖,曾欢迎老师获第二届湖北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代表湖北省参加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并荣获地方高校中级组二等奖。
同时,学院紧跟“新文科”发展趋势,不断调整课程体系,着力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一是调整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内容。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综合素质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六大板块,加重了研讨性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重。二是强化实践环节,提升专业能力。比如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主要依托举行的“橘颂杯”人文化育三百篇活动,以历史学专业为主要依托举行的“荆楚文明探源”暑期特色研学班、以广播电视学专业为主要依托举行的“天问”大学生微电影节等,已逐步形成校园文化品牌;我院师生还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在历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国大学生设计大赛、未来设计师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湖北省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国青少年微电影短视频大赛等赛事中屡获佳绩。通过这些活动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专业课程与技能竞赛的互动与融合,做到教、学、赛一体化,显著提升了学生专业认同和职业能力。
倾力立德树人 促进学生发展
学院始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红色文化有机融入学生教育活动和思政教育课程,以专业能力锤炼品格意志,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建设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和培养学院青年骨干,学院成立“鸿志”学生干部培训班。以“人文长江”新媒体矩阵为平台,打造“党史故事我来讲”“千班唱红歌”等品牌活动;制作了一系列参与性深、感染力强的新媒体作品,如《党史故事我来讲》微视频、《楚国成语故事》,九歌诗会《品诵》《我们一起读诗吧》等推文,阅读总量169,602次,最大阅读量达到2.6万次。
加强基本功训练,锤炼学生品格意志。“一口话、三笔字、三百篇”专业基本功特色活动已持续开展了20多年,用优秀文化去熏陶学生、感化学生,形成学生崇高的理想、高尚的品质、儒雅的气质。与共青团荆州市委员会联合举办大学生“九歌”诗会,受到“新华社”“青春荆州”等多家媒体平台的宣传报道,展示了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青春风采和文化自信。
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学进。学院注重学风建设,平时课堂考勤率达到99.5%以上,英语四级考试一次性通过率超过95%,毕业生就业率95%以上。张健芳荣获校园“十佳明星”称号,广电卓越12001班荣获省级“金牌团支部”称号等等。王华龙等荣获湖北省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郭珂伊荣获第三届全国师范生微课大赛一等奖。近几年学生在各类课外学术科技、创新创业、文化体育艺术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励40余项、省部级奖励60余项。
聚力社会服务 践行文化担当
多年来,学院不仅注重提升教学、科研及管理水平,同时也以积极的姿态融入到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以弘扬荆楚文化为突破口,主动走出校园,认真践行高校社会服务职能。
锚定地方文化,以文化服务荆州文旅。近年来,学院教师围绕学术研究“顶天”、社会服务“立地”来做文章。在做好楚文化基础研究的同时,研究院积极走出“象牙塔”,主动服务荆州文化旅游产业,实现了基础研究成果与文旅项目的精准对接,成果转化工作取得了实质性成效。2016年以来,我院教师共承担荆州地方文化旅游项目近30项,合同经费300多万元。以徐文武教授为首的团队参与策划荆州园博园、熊家冢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张居正故居等景区建设。与地方文化主管部门合作,完成《荆州文化简史》《楚韵之魂》《荆江文化研究》《荆州文化旅游丛书》《荆河戏经典唱段曲谱集》等多部专著的撰写工作。多年以来,学院教师积极为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提供政策、文化咨询和培训与讲座。孟修祥、徐文武教授等出任《楚国八百年》《中华水文化》《忠义关公》等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的文化嘉宾,参与创办了《文化荆州》《楚廉文化讲坛》等电视品牌栏目,受到地方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好评。
弘扬地方文化,以文化投身非遗工作。在荆州市群艺馆的委托下,何世龙教授团队承担了“荆河戏传统曲调干声采集”项目,最终成果将建成“荆河戏传统曲调音频数据库”。桑俊教授先后主编《荆州民俗研究》《图说荆河戏》等多部著作,对荆州本土荆河戏的专题田野调查与研究,开展非遗的校园活态传承,推动荆河戏、马山民歌、公安说鼓子、松滋说鼓子、汉剧等珍贵的荆楚非遗项目走进新葡萄娱乐app官方校园。
引领地方文化,以文化助力地方发展。2020年5月,何世龙教授参与创作了由共青团荆州市委和荆州日报传媒集团出品的歌曲MV《青春的模样》,被学习强国、央视频、人民日报新媒体等平台纷纷转载。2019年12月,由何世龙和李家宝教授共同作词的歌曲《荆州,我美丽的家乡》被“学习强国”平台转载。樊露露博士和刘砚群老师共同作词的儿歌《麋鹿宝贝》《亲亲江豚》在荆州各大平台发布。
风正时济潮头立,扬帆启航正当时。今后,学院更要与时俱进,在做好教学科研的同时,传递坚定文化自信的接力棒,秉持全球视野,力争取得更多优秀学术成果和突出育人成效。
(审核 李波 编辑 李胜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