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记者 晏亮/文 曾尉/摄)9月6日,文化名家、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彭兆荣教授作客“长江讲坛”第七讲,以“中国无形文化遗产与博物学的知识体系——从‘本草’及《本草纲目》谈起”为题,与新葡萄娱乐app官方师生就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与全球规则的对话方式进行了探讨。
校领导谢红星、周思柱、张大平及文学院、法学院、教育学院部分师生聆听了报告。报告会由副校长周思柱主持。
“无形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有何不同?彭兆荣教授解释,在当今世界,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导的“遗产”事业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其中文化遗产是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话语体系,自然遗产则以美国为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日韩为代表。中华民族拥有泱泱五千年的知识和智慧,应该找出自己的“遗产”体系贡献给全世界,这是中国的学者和青年学子的历史使命。他从西方博物学与中华民族的博物学的不同概念出发,对国外传入的思想知识进行反思和质疑,提出要发掘中华民族的智慧,将国外的诸多研究与中国传统博物志研究相结合,进而建立中国无形文化遗产的知识体系。
“《本草纲目》是中国博物学的代表。”彭兆荣教授以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本草”的内涵为切入点,结合法国学者福柯的著作《词与物》,藏药分类等丰富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中国传统知识体系的分类与西方知识体系分类的区别。并以“物理”的词源开始,阐述了建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体系的必要性,指出中国自古以来注重践行,讲究变化,强调身体的中介作用。因此,要突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分类,从中国的传统出发,进而将中国博物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展现给世界。
短短80分钟的报告,彭兆荣教授的博学、深入浅出的讲解、妙趣横生的语言令观众们如醍醐灌顶,受益匪浅,而其话语间饱含的拳拳爱国之心和对学术的执著精神更是令在场师生钦佩不已。
学术报告结束后,彭兆荣教授与同学们进行了互动交流。
校长谢红星向彭兆荣教授赠送了由水晶制成的“长江讲坛杯”。
彭兆荣,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人类学系主任兼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厦门大学旅游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类学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特聘项目博士生指导教授,四川大学文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教授。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人与生物圈”(MAB)中国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探索研究”首席专家。曾经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遗产专家委员会参加“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缔约国政府间特别会议”,审议“非物质文化遗产遴选标准草案”工作。主持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评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之一泉州“南音”向联合国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代表名录的项目工作。主要从事人类学与旅游人类学、仪式研究、文学人类学、文化遗产、饮食人类学等方面的研究。主编丛书7种,出版专著20余部,在国际国内发表学术文章400余篇。
(编辑 胡红霞)